注意極速瀏覽器不支持 Media Player插件,請使用兼容模式或者用IE瀏覽器!
《賞花時》
?。烧牵┤酥禋埓浩芽|,門掩重關蕭寺中?;渌骷t,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詩歌賞析
《西廂記》為王實甫所作,是一部元雜劇。元雜劇又稱為北曲、元曲,最初起源于宋末,在融合了多個時期和地區的藝術形式后,形成便于舞臺表演的戲曲藝術。這種藝術形式在元朝發展最為鼎盛,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元曲”。
《西廂記》就是元曲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部作品描寫了崔鶯鶯和張君瑞在寺廟中相逢,在小丫鬟紅娘的幫助下私定終身,最終張生高中狀元,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我們所熟知的“紅娘”形象就來自這里。其實這個故事最初的母本來源于唐代元稹所創作的一部傳奇小說──《鶯鶯傳》(也叫《會真記》)。
與《西廂記》圓滿的結局不同,《鶯鶯傳》是一個始亂終棄的故事,帶有很強的自傳色彩。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所以學術界普遍認為,張生就是元稹的自我寫照。
元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文壇領袖,與白居易是至交好友,兩人常有詩歌來往唱和,被人們合稱“元白”。元稹出身一般,自幼喪父,全靠知書達理的母親把他撫養長大,供他讀書。所以元稹成年后,懷抱著強烈的仕宦之心,只想盡快功成名就,官運亨通。為了仕途,元稹放棄了很多心愛的女子,之前講過的薛濤可能是一個,崔鶯鶯的原型也是一個。當然元稹當時不娶她們,也許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比如她們出身低微,無法幫助他盡快獲取功名進入唐朝的上流社會??傊?,元稹最后迎娶的是新任京兆尹韋夏卿之女韋叢,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韋夏卿的得意門生,加上他確實飽讀詩書,很快受到重用,后來甚至官至宰相。
到了宋代,崔張的故事流傳甚廣。文人詩詞常以之為典故,如晏殊在《浣溪沙》中借用《鶯鶯傳》中的詩句寫成了“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蘇軾《張子野八十五歲聞買妾述古令作詩》中也有“詩人老去鶯鶯在”的詩句。
也許是為了彌補愛情的遺憾,也許是為了逃避道德譴責,崔張故事在后世各種體裁的文學流傳中漸漸從悲劇變成了喜劇,愛情的阻撓因素也從內部的負心漢變成了外部的丈母娘?!段鲙洝分?,崔鶯鶯一上場所唱的第二首曲子就是這支《賞花時•花落水流紅》:
?。烧牵┤酥禋埓浩芽|,門掩重關蕭寺中?;渌骷t,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曲與詞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有襯字”, 即曲調所規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一般不占用樂曲的節拍、音調,往往是唱的時候快速而有節奏地一口帶過。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自由性,行文也更加活潑靈動。“可正是”三字就是襯字,它打破了“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的平衡對稱結構,為詩詞的文雅增添了世俗生活的氣息,更適合于舞臺表演。
在劇中,崔相國在京師長安病逝,鶯鶯母女扶柩北返祖墳故土,路過了“蒲郡東”這個地方。“傷春悲秋”是中國文化一貫的傳統,“殘春”本就容易引起少女傷懷,再加上家中有喪,身在他鄉,寄人籬下,這幾重因素疊加在一起,悲愁就更加了幾層。所以一個“值”字,恰恰趕上,用得非常巧妙,讓鶯鶯母女的處境有了“屋漏偏逢連夜雨”之感。
鶯鶯和張生的愛情發生在普救寺的西廂中,所以“蕭寺”指的就是普救寺。為什么要說“蕭”呢,這里面有一個典故。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我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光普通百姓,很多統治階級也虔誠地信奉佛教,當時的梁武帝蕭衍就是其中之一。從政績上來說,梁武帝是個驍勇善戰頗有作為的皇帝。但在晚年沉迷于佛教,一心想要擺脫塵世遁入空門。他曾經四次扔下朝政不管,只身前往寺廟出家。國家不能沒有皇帝,無奈的大臣們只好湊錢去寺院里把他贖回來,導致了國庫空虛,百姓貧困,而唯獨寺院富有。
梁武帝還下令修建了很多寺廟,還將他的老宅施舍與佛門,唐代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當時南朝景象的真實寫照?,F在看到的佛教僧人只能吃素不能結婚等規矩,都是梁武帝制定下并且流傳后世的。后來人們一提起佛教和寺廟就會想到梁武帝,因為梁武帝姓蕭,這個姓氏也就永遠和寺廟聯系在了一起。
而“蕭”字本身的含義同時又給人蕭瑟、寂寥之感。納蘭容若就寫過“蕭蕭幾葉風兼雨,離人偏識長更苦”、 “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歐陽修曾寫道“庭院深深深幾許”,寺院的重門深掩里,藏著離人的悲愁,也藏著少女殘春的孤獨寂寞。
“東風”就是春風,“花落水流紅”流去的是女子最美好的年華,最姣好的容顏,一個“紅”字,象征著人類最美的生命,讀來給人驚心動魄之感。所以李后主說“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但和李后主“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國仇家恨不同,鶯鶯的“愁”只是閑愁,“怨”只是輕怨,但又無可排遣。“無語”中潛藏著古代大家閨秀對愛情不能言說的渴望,于是后文張生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簡簡單單的31個字,蘊藉深厚,伏脈千里。也許這就是詩詞曲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