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密岔人》作者:商宇宏、歐麗
云南出版集團·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宇宏:男,彝族,1993年11月生,云南武定人,民盟盟員。主要從事民族學、民族史、邊疆政治學及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研究。曾獲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優秀調研員一等獎和特殊貢獻獎。出版著作三部,參編《中國農村調查·口述類·農村變遷第9卷》,發表有《彝族密岔支系源流管見》《中國云南中北部彝族密岔支系民居文化研究》《微觀視角下的彝族小眾支系信仰文化》《歷史地理視域下彝族密岔人服飾的分布及文化衍生》《地域環境文化視角下的綜合人類學——環境·人類·文化》《環境人類學的本土化研究與應用性探索:云南石板河徑流區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等數十篇學術論文。
歐麗:女,彝族,1972年8月生,云南南華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現任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編輯部副主任,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楚雄州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與人合著《走內源發展之路的嘰拉》《楚雄彝族文物概論》《中國彝族服飾研究》,參與編譯《彝族畢摩經典譯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榮獲國家文化部“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微觀民族研究的拓展與深化
鐘仕民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由于其在歷史上不斷遷徙和發展融合,所以形成了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和中部六大方言,二十五種土語,數十個支系。長期以來學術界特別是西南彝學界對人口較多且史料典籍豐富的彝族支系關注度較高,研究也相對透徹。對人口較少、史料記載缺乏的支系研究相對薄弱,彝族密岔人即是如此??v觀古今對其的調查、研究、論述寥寥無幾,專題性的研究更是缺項。事實上,密岔人在唐代南詔國時就生活在洱海流域,后來逐漸遷徙至滇中北和滇池等流域,因此形成了與其他彝族支系和而不同的獨特民風民俗和文化表現,對其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有利于完善和豐富整個彝族歷史文化的研究。
本書作者足跡遍及滇中北武定、祿勸、祿豐、富民、姚安五縣和滇西大理巍山、南澗一帶彝族密岔人聚居村落,做了大量的民族學田野調查,翻譯了很多口承古經和民間文學,因此也獲取了諸多難得的一手資料。此外,作者還通過各種途徑尋蹤覓跡,從史料典籍、方志檔案、碑塋石刻中得到了文獻資料,以彌補田野調查的不足,并有效支撐所述內容的科學性。這種田野調查和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歷史學、體質人類學等多學科互為補充、互為佐證的研究方法是比較嚴謹和可行的的,值得提倡和贊許。
本書作為第一部彝族密岔人的專門性著作,作者引經據典、旁求博考,從歷史源流、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信仰崇拜、生計方式和立法計時七個方面深入淺出的進行了調查研究論述,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和看法。特別是第一章“歷史源流”部分從彝族史和南詔史的角度分析了彝族密岔人的淵源和發展歷史,并用扎實的資料和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彝族為南詔主體民族的觀點。作者在第二章、第三章介紹了彝族密岔人的民居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 、婚俗文化、喪葬文化、節日等習俗,確實有它的獨特性。第四章“信仰崇拜”部分則突出了彝族密岔人對植物、動物和鬼靈的崇拜,并借此研究了其世界觀和哲學觀的構成;第五章“生計方式”從家庭經濟情況、土地經營情況和社會交往情況鋪開,特別研究了包括密岔人在內的彝族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伙頭制度和伙頭田;第六章“歷法計時”則援引了清代史料中關于彝族密岔人“以尚丑為正月”的諸多記載,并根據實地調查提出了其運用十二獸歷法紀月的觀點。值得關注的是彝族密岔人雖無彝文留存,但作者通過其他彝族支系的彝文文獻,尋找相關記載,綜合性的運用了彝文資料和漢文典籍,使之相互佐證。并且本書末還附了作者收集整理的民國后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禮薄賬單等材料,這些材料除了能支撐作者前述之觀點外,也是珍貴的非常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語言是文化和文明延續的重要載體,密岔人是彝族中語言流失最為嚴重的一個支系,作者深刻意識到了這種語言危機,所以其在本書中特意附了《彝族密岔人語言詞匯簡表》,收錄了近700個常用詞匯和詞組,并通過語言學的方法將其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數詞和代詞六大類,類下還有細分如:時間名詞、方位名詞、行為動詞、心理動詞等,同時還進行了漢字近似音和國際音標譯注。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還用現代數字化手段,將收集的詞匯、詞組進行了錄音并上傳網絡平臺,同時生成二維碼,讀者可通過掃碼,便可直接獲取。這不僅是學術成果傳播手段的創新,而且極大的保護了密岔彝語,對其今后的語言傳承和延續是利好的??傮w而言,本書彌補了學術界對彝族密岔人專題性研究的空白,其從書齋走向田野,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治學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作者鐘仕民系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館長、古生物化石研究中心主任,楚雄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中國彝族服飾研究所所長)
來源:《彝族密岔人》序